建设教育强国,实干为先。
过去一年,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和重点工作迅速落地,亮点纷呈。教育战线千帆竞发、百舸争流,向着教育强国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全速前进。
——以党的创新理论“三进”为统领,立德树人浇花浇根。
“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”,《纲要》开宗明义,将立德树人置于“一号工程”的显著地位。
我国在校学生2.9亿,约占总人口的21%。育人育心,浇花浇根。浇花的“源头活水”,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。
2025年4月,教育部启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试点,以“小切口”带动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。今年9月1日,新学期开学第一天,浙江大学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、杭州市政苑小学等学校的130余名师生代表齐聚浙江省档案馆,共同开启一堂兼具历史厚度与精神温度的“开学第一课”——“档案里的伟大抗战精神”。在北京,中国人民大学引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同频共进,发起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“金课”建设联盟,辐射234所合作伙伴学校。在武汉,华中科技大学与附属学校通过构建知识闭环体系、弘扬科学家精神与院士文化,打造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。“各美其美”的思政教育,令人欣喜。
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,教育部持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地方重大实践与重要论述进课程教材。推动使用《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》6种中外文版,不断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。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》《中国金融学》教材出版发行,标志着中国原创性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实现新突破。
与此同时,师生“同学、同研、同讲、同行”实践育人新范式的形成,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品牌的打造,让实践育人、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不断拓展。“以教学实效为核心导向”,评价体系的健全让思政课教师、高校辅导员等思政工作队伍的能力素养全面提升。
在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里,馆长杨丹在给学生上思政课
随着健康第一理念的贯彻落实,劳动习惯养成计划、美育浸润行动、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的有力推进,“五育并举”的育人格局焕发更大活力。
——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为方向,教育科技人才“三位一体”改革百花齐放。
2024年9月,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,旨在以产业需求为牵引,集聚优势高校和创新资源,实现高校和企业“双向奔赴”,让更多高校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。
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、战略性支撑,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,是实现“三位一体”发展的重要一环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,深圳市深入推进综合改革试点,破解教育科技人才领域体制机制障碍,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,在更高起点、更高层次、更高目标上深化改革、扩大开放。
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,在中西部和东北等地,高等研究院建设的步伐持续加快。把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与区域发展重点相结合,成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重要突破口。
在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效方面,卓越工程师是统筹教育发展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关键枢纽。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,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重构、流程再造、能力重塑、评价重建取得积极进展,有力牵引工程教育整体范式变革。今年7月,首批2100多名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硕士生毕业,其中71%留在了本领域企业,精准服务国家战略。
2025年全国两会,“优质本科扩容”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词热词,聚焦“国家急需领域”优化专业布局。
在职业教育领域,“新双高”改革深入推进,构建起职普融通、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,促进办学能力高水平、产教融合高质量,大规模培养高技能人才。
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进程中,“101计划”不断升级,对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实施长周期评价、给予高强度支持,引导其开展原创性、非共识创新研究的脚步持续加快……教育系统协同并进,步步为“赢”。
——以人民为中心做基点,教育公共服务有“点”有“面”。
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每年增长10%、学前教育普惠率达96.95%……作为贵州省唯一一个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国家级试点,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统筹人口变化与城乡发展趋势,持续完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,成效显著。
稳步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,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,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积极应对人口峰谷变化的重要发力“点”。那么,如何从“面”上积极适应人口峰谷变化?答案是:扩优提质。
2025年9月1日,山东省滕州市实验小学荆河路校区四年级学生正在上课
做好各学段学龄人口依次达峰预测和预警研究,教育资源配置前瞻布局;加强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,着力缩小城乡、校际教育差距;把振兴县中作为关键,建设一批综合高中和科学高中;结合减负、提质、扩优、增效布局“双减”工作,推动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;探索线上非学历、学历教育学分认证及学历学位授予新机制……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。
2025年3月,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进一步整治“暗箱操作”和“掐尖招生”的不良现象,让招生入学工作更加规范化、科学化、制度化,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进一步提高。
完善终身学习制度,开展学习型城市、学习型社区建设,中国教育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,终身学习的数字基座愈发稳固。
——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为旗帜,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。
教育强国建设,教师何为?
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、从严从实建设师德师风、大力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、统筹优化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、巩固提升教师待遇保障、加快推进教师国际交流合作……一年来,教育战线以多方面的扎实行动对这一时代命题进行了有力回答。
强国必先强教,强教必先强师。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,开展“教育家精神万里行”宣讲活动,会同中央党校对中小学书记校长进行全覆盖专题培训……教育家精神持续融入教学科研和教师教育全过程。
出台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,会同相关部门健全师德师风建设联席会议制度,指导各地各校健全师德教育、典型引领、教师准入、日常监管等10项机制,以“零容忍”态度打击师德违规现象……人民教师的“战斗力”不断得到锤炼。
既要高标准、严要求,也要真关爱、强保障。为切实减轻教师负担,教育部建立教育系统发文与教师减负一致性评估审核制度,实施“白名单”管理,坚决遏制无关事务进校园。
“特岗计划”持续升级,组团式援疆、“三区”人才支持、中小学银龄讲学、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等系列支教计划不断完善,“优师计划”“国优计划”“国培计划”等一系列强师计划有力推进。
持续巩固教师工资收入“不低于”成果,首次构建“配租+配售”相结合的乡村教师住房保障体系,首次在国家层面围绕医疗、交通、消费、旅游等出台尊师惠师政策……教师群体待遇保障的有效提升,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群体,潜心教书、静心育人。
——以教育对外开放为纽带,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、中国方案。
在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指引下,教育对外开放的大门不断敞开。
高等教育积极与世界交流。2024年10月,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(2024)总决赛吸引了514万个项目、2083.6万人次学生参赛,覆盖国内外153个国家和地区的5406所学校。今年9月5日,哈尔滨工业大学主办的2025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,吸引了来自17个国家的近400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,共话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驱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。
职业教育创出国际品牌。近年来,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,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上线了职教课程,与全球分享中国优质的职教数字资源。目前,全国28个省份的200多所职业院校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设立了500多个办学机构和项目,涌现出了“鲁班工坊”“班·墨学院”“丝路学院”等一批境外办学品牌。
教师教育国际化迎来里程碑。今年8月,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智利圣地亚哥出席世界教师峰会,向与会各国代表分享了中国在教师教育及待遇保障等方面的经验。今年3月,由教育部牵头,联合22个高校和单位正式成立全球教师发展学院,旨在整合教师国际交流合作资源,推动教师国际交流规模化、体系化发展。
国际人文交流合作造福青年。今年7月,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七次会议强调应持续深化“中法百校交流计划”“中法千人实习生计划”。在全球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,中国与世界多国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开展,日益成为联结世界各国、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纽带。
通过深化同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合作,参与全球教育议程设计、议题设置和规则制定,建立教育创新合作网络,过去一年,中国教育在全球教育治理中,发挥着日益显著的引领作用。
——以教育数字化为“密码”,推动区域教育公平优质发展。
过去一年,数字技术对教育发展的放大、叠加、倍增、溢出效应,更加生动鲜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。
今年5月,在武汉召开的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达成《数字教育合作武汉倡议》。大会发布的《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》,为全球智慧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、提供中国方案。
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教育数字化成果展现场
从坚持联结为先、内容为本、合作为要的“3C”发展理念,到聚焦集成化、智能化、国际化的“3I”战略方向,教育部加强教育数字化统筹谋划,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,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,深化数字教育国际合作交流,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数字化发展路径。
“建强”“用好”,是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两大核心使命。一根数据线,一键点击,优质教育资源不仅以光速“快递”到渴望知识的孩子们面前,还让偏远地区的教师们有了触手可及的“百宝箱”。
“提质”“升级”,是擦亮数字教育中国品牌的一条必经之路。随着国家平台全域升级应用,各省份制定整体区域教育公平优质发展数字化解决方案,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等举措,教育数字化正在成为中国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制胜“密码”。